串起珍珠的人:文學選集執行編輯

最近有編輯和我分享製作「選集」時遇到的甘苦,想到前幾年我也有類似經驗,雖然只做過一次,但整理分享一番應該不為過。

選集不外乎小說選、散文選、詩選等以體裁或主題分類,這些選集會由出版社邀請一位客座主編,多半也是作家或文壇中人(例如今年九歌散文選的主編是黃麗群),明年的選集主編今年就要提前邀好。主編的工作細節我不太清楚,不過高中時的導師曾擔任過客座主編,當時聽他說是持續一整年每天讀報、剪報,也找學生幫忙,盡量搜羅所有公開發表的文字。如今還有網路媒體,每日瀏覽的工夫應該更傷神了。

主編除了選文,也會根據選定的文章編排大綱和章節,可能是主題、時間甚至篇幅字數,出版社必須確實掌握進度,如果主編來不及提供完整內容,可能會邊收邊整理。接下來的兩大項工作就是校潤和取得授權。

校潤

因為稿件來自四面八方,在用字上要完全統一比較困難,原則上出版社都有自己慣用的字詞表(例如用「台」或「臺」),大部分的作品在不會更動原意的情況下可以達到某個程度的一致性,不過有些作品(如新詩)文字張力更大,有任何改動或不確定之處都需要在詢問授權時與作者確認。

我遇過的例子是大部分作者願意由出版社全權處理,有些作者會主動提供新的版本(通常是覺得原先發表的文字還需要修改),有的會要求提供一校稿確認,這些來來回回的取捨拿捏頗費心思。

不過比起校潤,授權才是真正麻煩的。這數十位作家(我自己的經驗是上百位)必須一一聯繫,詢問其授權意願,如願意需請對方簽回授權書,所以首先得找到所有的人。

聯繫

選集做得久的出版社手邊應該會有通訊錄,多少能找到一部分再次被選入的作家,聯繫不上或沒有資料的,就先出動臉書大神了。如果有粉絲專頁是最好的(因為可以確定是本尊),個人頁面得花點時間找,有的只是私人使用,姓名可能是拼音或其他名字,我會先看看公開貼文、共同朋友,然後發陌生訊息。這些陌生訊息也可能遭遺漏,真的不行就硬著頭皮在其公開貼文下方留言。必須使用個人帳號做這件事是讓我感到最痛苦的。

沒有臉書(或找不到)的,得請第三方代為聯繫。如果是已經出過書的作者,會先與其最近一部作品的出版社聯繫,說明來意,並詢問能否提供聯絡方式或代為轉達;若是未出過書的作者,就問當時刊登入選作品的刊物。有時候知道某個臉友或同行認識該作者,也會另外拜託轉達訊息。我當時做的選集有國外作者入選(中國和大馬),中國作者怎麼寄信都石沉大海,偏偏入選了好幾篇,實在不想開天窗,甚至拜託有微信的朋友幫忙找人才聯繫上。

如果網路都行不通(可能是年紀較大的作者),直接寄信或打電話也是有的。這也是我後來不再接選集小編工作的原因之一:我有電話恐懼症。

授權

寄出的信當然是事先擬好的制式信件,「有禮而不失溫度」,又要把話講清楚,同時附上授權書的電子檔。在這個階段我遇過幾種狀況:

嫌我態度不佳、不夠周全

給排頭、下馬威的不少,姑且列出兩個:某作家回信嫌我「態度傲慢」而拒絕授權,一百多位作家都沒這問題,不懂哪裡刺傷他玻璃心了,從此對這人只有鄙夷(但別問我是誰);某作家回了號碼要我打給他,打過去後恭恭敬敬聽他「教訓」寄發電子檔多麼無禮(後來當然寄了紙本還附回郵,但對方也是回電子檔)。不過這點倒是可以討論,同意授權得自行列印回傳畢竟不算是頂貼心的做法,只是統一寄發紙本除了時間(和金錢)成本,也是有人不方便收掛號信的,不管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

有些作者就是都不簽也不回傳,三問四問才惜字如金的回一個「ok」,這樣的信件也視為有效,全部都存成PDF備查。

另外授權時也會請作者提供個人簡介,沒回覆的人就得替他們準備。通常是在網路上找他們以往書籍或發表作品時有無相關資訊,發信詢問是否比照使用即可,此時大多可以收到對方的修改版本(對於資歷幾乎是人人都非常重視、字斟句酌)。

作品權利歸屬

這一點比較麻煩,入選的作品有一些已經收錄進作者的書裡了,或是作者與其出版社簽約時的規範等,作品可能同時歸屬於作者和出版社,甚至也有要求授權費或贈書直接匯/寄到出版社的。有的出版社只要作者同意授權就可以,有些則需要與出版社再簽一份授權合約。當時有一篇作品,作者很願意授權,但對方出版社不同意免費授權(該選集只提供贈書),一度動用法務,我們已經決定要放棄,最後是該總編表示「尊重作者意願」才化解僵局。

因為我毫無經驗,原本不知道也沒想到還需與出版社聯絡的問題,是有作者主動告知已經另外收錄出版,才發現還要確認這個環節,都已經二校了,我還要發信重新詢問所有作者。有一篇作品差點因為這樣在最後關頭臨時抽起(因為該書出版社不同意授權),後來發現因為我們詢問授權的時間比他們簽約的時間早,才得以保留。

還有很多細節已經不太記得,依稀有印象的還有那位中國作者,光是搞清楚其版權到底在出版社還是代理商(?)手上就花了好大工夫,或是因大師級作者本人故世需與家屬聯繫等,拒絕授權電子書這種小小的要求根本不算什麼。

當然,在諸多繁瑣之中總有些窩心和難忘的細節。那些可能相識或不相識的出版同行,在回覆信件裡捎來的問候(年年出版選集的出版社對此特別能感同身受);或者極為知名的前輩作家回信時附上便籤,自嘲是「山頂洞人」不會用網路添了麻煩,謙和氣度躍然紙上。

出版選集看似只是將完成品搜羅成冊,但在執行端是需要頭腦極為清晰耐煩,同時必須發揮高段客服技巧的工作,身為接案者,我其實次年就婉拒了同樣的案子(對一個沒做就沒錢的人來說是非常稀罕的,可見其精神壓力有多大),但選集仍年年有人出,也就年年有「小編」(其實也可能是總編)隱身其後,在無數電郵和電話中穿梭,讓散落各處的珍珠成為瑰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