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馬丁‧萊瑟姆(Martin Latham)著,胡洲賢譯,台北,時報出版,2022.3.15。
延伸閱聽:時報出版「聽書時光」Podcast|編輯事務所 EP.28 |當書店職人遇上總編輯,2位賣書癡的書店經驗告白(各平台均可收聽),和總編對談賣書二三事。
當時報出版邀請我閱讀此書書稿時,我以為會讀到一位連鎖書店的資深賣書人多年來的營運心法和工作點滴,沒想到遠遠不止於此。我展開了一趟紙上旅行,不僅環遊世界,還穿梭於歷史之間。
「賣書」和「讀書」看似接近,有時卻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至少在台灣,一般的書店店員工作時多半忙於穿梭在書架和尋求服務的讀者之間,就算想讀書也只能利用下班以後(如果還有精力的話)。更何況像萊瑟姆這樣的主管階級,每日都被數據和會議追趕著,花在讀營業報告的時間恐怕比讀書要多上許多。
馬丁・萊瑟姆在書店業工作三十多年,並於一九九〇年起於英國水石書店坎特伯里分店擔任主管,據說是該公司任期最長的店經理。水石書店創立於一九八二年,如同我們在《電子情書》等電影,或甚至是真實世界裡看到的新聞一樣,來勢洶洶的連鎖書店像是一成不變的書籍大賣場,一度以價格和地點優勢讓傳統書店(或以現在的說法稱為獨立書店)兵敗如山倒,卻又在千禧年前後遭到網路書店更猛烈的攻擊。水石書店這四十年一路走來的過程足堪寫出一部精采的商戰小說,但閱讀這本《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的心情,卻彷彿於冬日坐在壁爐旁的安樂椅聽故事般閒適,窗外肅殺的暴風雪完全與此無關。此書並非對書店日常毫無著墨,但在此之前,萊瑟姆要告訴我們的是,數千年以來,「書」如何撫慰人心、充滿魔力。
「書話」,或說「關於書的書」,是由來已久的主題。東西方都有不少愛書人願意將自己對於書籍的知識、收藏、見聞化作文字——印刷成書——與他人分享。歐美由於珍本書市場的發展由來已久且頗具規模,此類著作甚豐。好比美國書話大師尼古拉斯·A. 巴斯貝恩(Nicholas A.Basbanes),其名作《文雅的瘋狂》(A Gentle Madness),便藉由介紹橫跨兩千五百年、上百位藏書家的多元面貌,勾勒出獨一無二的史觀與文化論述。除了藏書家,出版社的經營者和編輯也經常成為此類作品的題材。儘管大多數時間隱身於作者之後,但若沒有他們慧眼識英雄,許多偉大的作者將默默無名,例如《天才》(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一書講述的,便是發掘海明威等作者的傳奇編輯麥斯威爾‧柏金斯。
至於以書店工作者為主角的書更是多如繁星。大家耳熟能詳的《查令十字路84號》由讀者海蓮.漢芙(Helene Hanff)娓娓訴說由書牽起的千里情誼、《莎士比亞書店》店主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親手寫下經營書店的點點滴滴、與作家之間的相濡以沫。台灣、日本這些年也有不少書店主題的出版品,從大書店的經營之道到小書店的日常甘苦皆有,不過放眼各地,像馬丁・萊瑟姆這樣充滿個人特色,揉合學者、讀者與書商經歷的作品,卻是十分少見的。
萊瑟姆在序言中對數位的「冷硬技術」不以為然,頌揚實體書籍之美,乍看之下似乎是常聽到的老派言論,但當章節展開,銘刻在幼年記憶的安撫之書,以及在艱困環境下渴求知識的心情,似乎跨越了國界與時間,讓人感同身受。在他的眼裡,書不僅乘載著知識,其本身即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包含著重量、記憶和尊嚴。隨後,萊瑟姆以淵博的知識和幽默的文筆,舉重若輕地講述圖書如何同時成為販夫走卒與王公貴冑的珍寶;從手抄本到活版印刷的普及,又讓一本書的前世今生如何轉變。接著,則是暢談巴黎、威尼斯、紐約等城市各具特色的圖書市場(在如今這個無法任意移動的時代,這些章節著實讓人心底發癢),最終再以他自身進入書店的工作經歷,為此書畫龍點睛。
這本書除了內容充滿豐富的歷史和閱讀文化,就算是曾經聽過的知識,也因其生動的敘述更加鮮明;同時,由於工作背景使然,萊瑟姆字裡行間偶爾流露的「書店幽默」、那些似曾相識的書店工作場景和賣書人的思考邏輯,更跨越地理藩籬,每頁都是讓我會心一笑的金句。只要是喜愛閱讀的人,必能從《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的淵博與雋永之中,重新感受到「書」是如何滋養生命,以及閱讀是何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