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長而零售衰退,書賣到哪裡去了?
前兩天一位我很敬重的編輯朋友丟了一篇文章給我,問文中提到出版產值增加是否為真。這不是他第一次和我討論這個問題,因為財政部的統計數據與市場「體感」乖離的現象,近年越來越嚴重——聽得到的訊息都是幅度相當明顯的衰退。身為一個產業中的邊緣小螺絲釘(不是自貶,事實如此),除了平時還會稍微關注通路新聞外,很少去和同業打聽什麼,也對於無法掌握明確數據感到無力。這種數據的不透明,正是台灣出版業態的某種象徵。
不過趁著這短短的討論,我還是更新了財政部的數字。每年年底的觀察文數字都只到十月,在此先補齊2023年的整體營收:
紙本書+電子書這一年最後的出版總額是197.4億,相較於2022年的195億成長1.2%。
其中
紙本書是188.5億,與2022年的186.9億相較,成長幅度是0.8%,拆到每一期(雙月)的消長如下(表格金額單位皆為千元)
電子書是8.9億,較前一年(8.1億)成長10%,全年占比首次達到4.5%;2022年是電子書市場發展以來首次面對衰退,當時提到需要觀察市場是已經飽和,還是只是暫時現象,以2023年看來,雖然幅度不大但還是創了新高點,與整體書市衰退的一來一往,電子書的成長顯得突出,只是那個「電子書比紙本書更普及」的奇點應該還沒到來。
至於圖書雜誌的零售銷售總額,2023年最後是208億元(+2.5%),雖然幅度不大,但其實是我開始寫年度觀察文以來最高的一年。不過這個看似穩定的營收狀況,在今年卻出現非常明顯的衰退。即使2021年也與出版總額呈現不同的營收曲線(出版成長、零售衰退),但從未出現過兩位數的落差。
今年1~2月的零售總額只有25.6億,是自2018年統計以來最差的數字(由於市場連年衰退,很可能是史上最低點);3~4月29.4億的數字,只比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多了1,200萬。
但與此同時,出版總額卻出現難得的雙位數成長。自統計以來,紙本書從未在1~2月超過3字頭,難道是國際書展表現特別好?3~4月的銷售也是除了2021年以來最佳(2021年因為書展臨時取消,發貨灌到3~4月);電子書通常上半年比較弱,但今年開盤已經是去年底的營收水準,如果保持下去,可能2024年會出現達到單期2億的門檻,也就是上看年度10億元規模。
很顯然,圖書雜誌在零售的銷售是符合「體感」的,通路的狀況並不理想。(請特別留意:零售的銷售數字包括雜誌,因此圖書的實際銷售額更少,只是以目前的統計狀態無法拆分、得知實際上的消長。)
電子書可能迎來另一波爆發期,但紙本書市場為何出現難得一見的成長?與前一年相較,1到4月這些相當於5億台幣的紙本書成長金額到底是透過何種管道銷售,又是賣到哪裡去呢?團購?海外?以及,這些紙本書是一般的流通圖書嗎?還是特定類型的出版品(比如考試用書)?
我真的很想知道答案。
06/29更新:我將本文分享至臉書後,獲得幾位同業先進的回應(參此)。在眾說紛紜中較讓人在意的是,5813-11/12這個類別似乎並不是依照實際銷售的內容而定,而是營業單位如果登記在這個類別,無論賣出的是紙本書、電子書、有聲書、網路課程、收費講座、版權、轉譯……全部都會掛在該單位的既定類別之下。因此,撈出來的數據只能說「出版社的業績成長」,而非「圖書銷售成長」,因而才會有人以此討論內容產製的多元化。而圖書市場本身的興衰,零售銷售的數據可能較能反映實況。(另一方面,如果照這個邏輯,電子書的成長是否其實來自於電子書廠商銷售的閱讀器,而非書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