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文為《春秋》雜誌邀稿,寫於2020.9,出版於2021.2。原以季刊專欄規劃,對方希望是書店主題,我卻私心想換口味,因而構思以「電影裡的書店」為題,從虛構作品討論真實世界的書店產業樣貌,抱著好玩的心情下筆。第一篇當然寫《電子情書》。拿到雜誌時才知這方塊文章分量僅堪重量級論述的前言,我想我應該是沒有下一篇了。至於這個單元要不要自己發展下去則看我高興。在此刊出完整標題和段落標之原稿,都是舊聞。大疫年代時光飛逝,去年的稿子讀來也恍如隔世。
二十二年的時間,對網際網路而言,是持續光速前進、將人類生活推進至難以想像的境界;而對書店來說,產業裡固然有起有落,但困難與挑戰卻從未曾稍減。
二十二年前,上一個世紀即將結束,經典愛情喜劇電影《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 1998)上映,湯姆.漢克(Tom Hanks)與梅格.萊恩(Meg Ryan)這對銀幕情侶,繼《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 1993)後再次合作,搭上當時已逐漸在日常生活中普及的電子郵件通訊、網路聊天室,可說是未演先轟動,上映後亦創下超過兩億五千萬美金的票房。
這部電影敘述歷史悠久的童書店「街角的書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老闆凱瑟琳.凱利(Kathleen Kelly),因為大型連鎖書店福克斯(Fox)即將在旁邊設點感到壓力備至;與此同時,她以「shopgirl」為名在網上遇見了「NY152」,兩人相談甚歡,但「NY152」的真實身分,正是福克斯的老闆喬.福克斯(Joe Fox)。
既是喜劇,凱瑟琳與喬自然終成眷屬,但歷史悠久的街角書房卻走上熄燈的命運,當年的我並未做他想,但實際踏入書店這一行後,不免認同一些前輩和同行的憤憤不平:小書店才沒那麼容易投降。時至今日,小書店雖然同樣努力求生,但至少在店主的努力下,已經可以看見經營理念和模式的多元嘗試,反倒是如福克斯那般的連鎖書店,在網路(《電子情書》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無限發展的環境下,在這二十年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曾經的兩大龍頭:邦諾與博德斯
若要談起美國連鎖書店,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或譯為巴諾)和博德斯書店(Borders,或譯為疆界)。邦諾書店歷史相當悠久,一八七三年創立於伊利諾州,而且起初是出版社,一九一七年才在紐約開了書店。歷經一連串的收購、擴張及促銷策略,在《電子情書》上映時,邦諾不僅已是全美第一大實體通路,在網路通路的市占率也相當高。陳列單一、缺乏個性、大打折扣戰的邦諾,經常遭批評為扼殺獨立書店的兇手 — — 事實上,邦諾就是福克斯書店的原型。
博德斯書店則曾一度是全美第二大實體通路,並於九〇年代晚期將經營版圖擴展至美國境外。根據網路資料,一九九七年和一九九八年,先後成立亞太博德斯(Borders Asia Pacific)和英國博德斯(Borders UK),在海外擁有大量分店。如此顯赫的身世如今寫來格外唏噓,因為博德斯已於二〇一一年時因業務持續惡化宣布破產,英國博德斯的四十五家分店更早在二〇〇九年就遭監管,此消息對當時的實體書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博德斯為何在短短數年間由跨國企業走向崩解?這問題還是得回到實體如何面對網路競爭的層面上。儘管對出版市場而言,通路愈多愈能增加與讀者接觸的機會,但美國與台灣的情況不同,相較於台灣的問題來自閱讀風氣貧乏,美國人的閱讀習慣頗為普及(可參考《書本也參戰》一書),市場規模龐大加上自由市場性格,於是實體和網路通路形成強烈的競爭關係,即使近年出版市場全球性的下滑也是如此。
強敵壓境:亞馬遜來了
創立於一九九四年的亞馬遜(Amazon),隨著網路普及而對美國連鎖通路形成巨大壓力,且除了販售紙本書外,更於二〇〇七年推出Kindle電子閱讀平臺,大有對實體通路挖根刨柢之勢。為了抵抗來勢洶洶的亞馬遜,邦諾與博德斯先後推出電子書服務,邦諾的Nook在二〇〇九年底問世,具備黑白和彩色兩段式螢幕;博德斯則投資了Kobo(即現在的樂天Kobo)和Libre,但這些閱讀器都未能撼動Kindle的市占率,甚至成為壓垮博德斯的最後一根稻草。
邦諾失去了一直以來的頭號對手,卻仍得面對亞馬遜的步步進逼,於是公司開始進行瘦身計畫,於二〇一四年起關閉部分分店,包括幾間旗艦規模的店面;二〇一八年更進行裁員,以省下據估計達四千萬美元的人事開支。但彷彿禍不單行般,執行長Demos Parneros無端遭解僱,後來才有消息指出是因為他涉嫌職權騷擾和霸凌。
這些情節若都寫進《電子情書》,為事業輾轉難眠的可能就不是凱瑟琳了。不過劇情總是要起伏跌宕才夠引人入勝,就在去年中旬,英國的水石書店(Waterstones)宣布收購邦諾書店。若要談起此收購案的特別之處,還得先介紹讓水石書店起死回生的靈魂人物 — — 詹姆斯.鄧特(James Daunt)。
柳暗花明:邦諾復甦新契機
這則當代書店傳奇流傳已久。鄧特原是經理人,但對書的熱愛讓他辭去工作,成立鄧特書店(Daunt Books)。或許是專業的經理才能在書店營運上發揮作用,鄧特書店陸續展店,目前有九家分店。水石書店是英國的連鎖書店集團,幾經易手後,二〇一一年由居於倫敦的俄羅斯富豪亞歷山大.馬穆特(Alexander Mamut)買下,他邀請鄧特為在破產邊緣的水石書店進行大改造。
除了「節流」 — — 裁員減薪 — — 之外,鄧特最重要的措施,是將經營權放手給各分店,以及規畫完善的教育訓練,讓原本單調蒙塵的連鎖老店,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活力、專業和在地性的獨特書店,營業額蒸蒸日上,在二〇一七年轉虧為盈,成為受到網路通路衝擊之下難得一見的異例,也印證了書店要生存,「專業」和「愛」絕對缺一不可。
二〇一八年私募基金股權Elliot Management看好水石書店的發展,從馬穆特手上買下大部分股權,不只請鄧特留任,甚至在收購邦諾書店時,邀請鄧特同時兼任兩大通路的執行長。消息一出,各方紛紛看好邦諾的未來發展,這間擁有超過六百間分店的老牌書業龍頭或許終於可以擺脫苟延殘喘的命運。
《電子情書》以小蝦米與大鯨魚的衝突製造浪漫能量,卻同時預告了實體通路面對網路時代的盛極而衰,二十年來美國市場上網路通路勢如破竹、電子閱讀遙遙領先,卻又幾度出現轉折:紙本書銷售止跌回升,獨立書店不斷嘗試發展新特色。當邦諾遇上鄧特,能不能譜出另一段喜劇收場的書店之戀,讓人引頸期待。